目前分類:說孩子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篇文章很棒,大家可以去看看
『你是愛"為難"孩子的父母嗎?』
http://parent.kimy.com.tw/article.asp?art_id=341#top

專家說的情形,發生在你身上的有幾項?

我覺得他寫的自我改善很棒
※不怕表真情→我認為當爸爸的要自我思考這一點,因為男性本來在表達上就比較吝嗇,好的,壞的,難過的都不說,試著真性情一下,會有意想不道的收穫唷

※自我覺察是基礎
你知道造成你現在情緒是怎麼來的嗎? 你知道讓自己心煩的原因是什麼?
静下心想想,很多人都不知道呢?
要怎麼擺平自己的情緒,試著往源頭追朔看看,你會意外的發現原來讓你煩惱的主因跟你原本想的不太一樣呢?
多練習自我察覺,提升自己跟孩子間的好關係吧


孩子是張白紙,在抱怨孩子難教難帶溝通的同時
難道不是自己造成的嗎?
你有給教過孩子怎麼溝通嗎?有給過他機會練習嗎?
不要只會心理期待孩子變成你想要的樣子,自己卻老是做著與期待相反的事情
這樣的道理可以運用在更廣的關係上,夫妻,手足,親子(我們與自己的父母親),都是一樣的。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早上發生一件事,讓我領悟,什麼心態說什麼話
至於什麼事就不說了,讓我明白的是,自己曾犯下的錯誤

有天我想試探碩爸一件事,嘴巴問的是輕鬆疑問句,但心裡想的卻是不爽的情緒
所以雖問的四兩撥千金,但聽的人卻是不舒服感受,可以多少聽的出有責問(或陷阱)味道吧

我自認我是很會掩飾情緒的人,演也很會演
但,即使要說的話經過多方的修飾,表達出來的樣子就是完完整整呈現心理的聲音,總有破綻,難怪聽的人也隨著我的無名火影響

因為心態就已經生病不客觀了,所以就不可能有完美的演出和結果

如同法官問話,如果法官心裡已經認定犯罪,問的方向也一定時朝有罪的方向問,已失準度與公平

所以呢,下次遇到這種問題,不可做“心裡預設”,或許也可試著敞開心門直接問,單純一點便好。
謹記自己以後面對孩子也要如此無設限....


*********************分隔線******************* 
思緒延伸....
人,越長越大越嚴肅,心越窄
結果,我被孩子教了一課

我們都很愛給孩子時間限制
數到10就要離開,數到3就要過來,數到5就要完成,數到20就不要哭了

我也常用這招
常常叫不動的時候,就給時間威脅
有天,我叫碩來吃飯,他說要畫畫
我說,現在不是畫畫的時間,請他去洗手要吃飯了
過了一會,我發覺碩還在客廳畫畫
我便開始數1了
碩:媽媽,你不要數啦,我很快就好了
過了3秒
碩:媽媽,我好了。你看吧,我說我很快就好了

多直接無心機啊

沒有不悅,沒有怒氣,就是這麼簡單的表達
說的人無心,聽的人也無意,多好

我們生活在這麼複雜人的世界
可以學孩子拒絕的這樣單純,和善,有多好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對“過敏”這玩意,完全沒概念,也不在意,因為我本身不是受害者
對於嬰兒雜誌上老是在報導過敏,廣告上賣過敏藥,老覺得,過敏有這麼嚴重嘛
想法還停留在,只不過就是“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階段
上衛教課時,推母奶也預防改善過敏,想說那就餵吧,剛好碩也是健康寶寶一個,說真的,我完全沒將過敏這東西放在眼裡
直到小咩出生...
出生時有異位性皮膚炎,還在喝母奶就感冒,看了醫生後才知道小咩有過敏體質,後來皮膚越來越糟,支氣管反覆發炎,咳嗽咳的厲害
才知道,過敏,真是不可愛的東西

醫生建議吃益生菌改善,我便上網找了一些相關資訊

資料來源:許清祥 Dr.Pro益生菌專家 http://tw.myblog.yahoo.com/dr-pro/

首先要先認識過敏這東西
過敏性疾病是個千變萬化的偽裝大師,有時弄得你眼睛又紅又癢;有時讓你鼻水不止,噴嚏連連;有時是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有時又會讓你咳得喘不過氣來。這些毛病看起來都不一樣,有些像是眼科的問題,有些又像皮膚科的問題,病人常常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哪裡出了毛病,該看哪一科。其實這些問題都是免疫系統的紊亂。過敏性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以及過敏性氣喘,是過敏風濕免疫科醫師管轄的範疇。

人體的免疫系統在出生後仍然在持續的發育與成熟。健康人的免疫系統有兩種路徑,Th1與Th2的免疫路徑,這兩種免疫路徑必須平衡發展。如果Th2的免疫路徑太活躍,就會過敏。當嬰兒剛出生時,他的免疫系統是偏向Th2的免疫路徑,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微生物的感染,才會慢慢發展出Th1的免疫路徑。如果在小朋友發育的過程中,沒有發展出Th1免疫路徑,就會過敏。我們生活在文明社會的小朋友,父母很注重衛生,很少吃到細菌,根據統計現在我們吃到的微生物,是祖父那一代的六千分之一。小朋友在重重保護下,沒有微生物的刺激,免疫系統無法完整發育,所以大部分的小孩還是以Th2免疫路徑為主,當然很容易過敏。老一輩的人說「垃圾吃、垃圾肥」,似乎也有道理,以前小孩子滿地亂爬,反而很少過敏。
 
認識益生菌
什麼叫做益生菌?其實就是長久以來與人類共生的腸內細菌,這些細菌不會使人生病,反而能帶給人類許多的益處。根據科學研究報告指出,這些益處包括能夠幫助營養吸收(維他命B, 鈣、鎂、鋅、銅、鐵等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夠平衡腸內菌相,改善腹瀉;幫助代謝乳糖,改善乳糖不耐症;改善便秘;可以減少膽汁轉化成致癌物質;增強免疫力。目前只有一些菌種可以被確認為益生菌,包括乳酸菌、雙歧桿菌及少數的鏈球菌。不同的菌種對人體會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嗜熱鏈球菌(S. thermophilus)以及保加利亞乳酸菌(L. bulgaricus)對乳糖不耐症的改善效果較好,乳酪乳酸菌(L. casei)以及雙歧分支桿菌(B. bifidum)對於腹瀉效果佳。這是因為每一種細菌就像人一樣,也有不同的個性。

益生菌吃的再多也是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完全不影響身體健康。相反的如果長期使用,不僅過敏症狀會緩解,腸胃道也會更健康,不容易便秘或腹瀉。由於腸胃道的壞菌少了,腸子裡面的毒素也會減少,所以也會減少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對我個人來說它最大的好處是我的免疫力變好了,因為在我還沒有吃益生菌之前,每年總會被病人傳染兩次重感冒。但是我吃益生菌這五年來,倒是再也沒有發生過重感冒。益生菌可以說是醫生養生的獨門秘方。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益生菌產品,只可惜良莠不齊。我曾經調查過市面上所有的乳酸菌產品,不是菌種錯誤,就是菌數標示不實,有些甚至沒有活菌。消費者雖然知道益生菌對健康的好處,卻無法選擇優良的產品。因此身為益生菌療法的推廣者,我實在有義務告訴民眾選擇益生菌療法的小撇步。第一個重點是菌種,目前有發表抗過敏臨床人體試驗的菌種只有3種,一是歐洲的龍根菌(B. Longum) ,二是日本的,還有台灣的副乳酪乳酸桿菌(L. paracasei) ,其他菌種並沒有臨床研究的佐證,療效不明確。其次大家必須注意益生菌必需通過耐胃酸膽炎的試驗,才能活跳跳的抵達腸胃道,也要能粘黏、定殖在腸道中,才不會隨著糞便排出。這樣的益生菌才有可能在人體腸到中複製繁殖,成為優勢菌種,而對人體健康有所幫助。

其次是菌數,每一種治療方法都有最佳劑量。根據臨床實驗的結果,每天使用100億的益生菌對於過敏性症狀的改善最為顯著,少於100億效果不明顯,多於100億效果也不會更好。然而益生菌是活的東西,活的東西就有它的壽命,都會隨這時間、或是不良的儲存環境而使活菌數漸漸減少。這也是生物藥與化學藥最大的差異,一定要小心保存。以前生物科技還不發達,這類的產品需要冷藏。但是目前包埋技術日新月異,能夠有效隔絕空氣以及水分,保持益生菌的活性。最新一代的雙層包埋技術已經能讓這類產品在常溫下儲存,但是還是要盡量避免日曬、高溫與潮濕,並且儘早食用。
 
其他說明備註:
一般作為腸道保健的益生菌一日維持至少20億株的菌數數量即可。
益生菌是可以長期保養,長期使用的。不需要常常更換品牌。
若有服用抗生素等藥品,最好間隔1小時以上再使用益生菌。
新鮮的蔬菜水果含有許多幫助益生菌生長的營養,因此建議搭配使用,種類和食用方式不限。
 
許醫生建議:益生菌的產品可以選擇以LP、LGG、B.Longum這三株菌為主的複合式配方。而複方選擇比單方選擇來的好。
而選擇益生菌的標準:
1.菌株:是否為國際認可有調節過敏的菌株 
2.菌數:每株菌株是否含有有效的菌數 (要超過60億以上才有治療的效果) 
3.是否為GMP廠所製造生產
4.經過雙盲試驗證實的產品

 
(1)補充說明,資料來源:高藥師 活力藥師網http://www.liverx.net/
我們會服用益生菌的原因,在於用好菌來趕走壞菌,但是好菌之間也會互相競爭,除非是死菌才沒有這樣的困擾;相對的如果我們一次吃下太多的益生菌種,會產生一種互相競爭的作用,讓這些益生菌種之間會產生”弱肉強食”的現象,有些菌種可能因為沒有爭取到養分,而快速死亡,所以在設計益生菌的產品,也需要考慮加入的益生菌種,是否能夠有互利共生的關係,例如如果有三種LP菌,LGG菌,龍根菌;因為LP和龍根菌的代謝產物剛好可以供給LGG來使用;但是如果沒有提供一些養分給LP和龍根菌也是不行的,所以可能要加入一些寡醣類來幫助兩種益生菌的生長,如果更高級的話,可以加入特殊的膳食纖維.所以絕對不是加越多菌越好,加了太多菌的產品代表生產的公司不懂這樣的機轉,又不是豬吃餿水,亂加一通不如不吃.
 
除了最早發現的LP菌以外,也有一些其他的益生菌種對有幫助,例如龍根菌在治療胃幽門螺旋桿菌上,國內外已經有不少的醫學報告證明有效,還有LGG菌對於腸胃道的消化吸收有非常好的效果.
我們熟悉的藥物,通常被做成錠劑,膠囊,還有粉劑,益生菌當然也不例外,但是益生菌如果做成錠劑的話,是不可能有活菌的,因為在壓成錠劑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產生高熱,原本的活菌就會死亡,所以如果您買到號稱活菌的錠劑,效果一定不如預期,因為這些只是死菌而已.不過當然死菌也會有療效,只是活菌和死菌的差別在於,活菌吃了一陣子以後,會在身體裡面繁殖,只要能夠持之以恆吃一段時間以後,就不用一直吃,但是死菌是有吃才有效,差別就在這裡.


(2)補充說明,9月的冰淇淋媽
其實氣喘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可怕,電視上我們常看到的
已經是最嚴重(第四級),是隨身要攜帶噴藥;

如果常感冒,連續幾個月都感冒,大概就算第一級氣喘,通常醫師這時不會判斷為氣喘,會再觀察觀察~
如果每周夜咳四天以上,大概算第二級氣喘,通常醫師這時會解讀疑似氣喘,
如果再有哮喘聲,大概就算氣喘,要進行二個月的噴藥測試,目前冰淇淋在這階段,噴藥後,幾乎都沒咳了,算是有對症下藥~

據醫師說現今約有1/5氣喘兒,有大部分年齡稍大後會改善。

*******************分隔線****************
我們看的醫生是過敏專家,他說碩碩中耳炎有反覆發生,其實也算是過敏體質的一種,決定砸下大把鈔票買益生菌,要將2個孩子養的健健康康啊~
2月中開始吃,小咩的皮膚有變好些,氣管問題則還在觀察,因小咩喉頭的痰一直都未化掉,常常聽到咻咻聲,吃了化痰咳嗽藥有改善咳嗽,咻咻聲則是時有時無,感覺是有好些,當然益生菌不是藥,只是增強自身的免疫力,讓身體的好菌打壞菌,打算要吃6個月以上再讓日吃,到時再來說心得囉。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碩即將滿3歲,面對2寶十月要生,經濟上考量,開始要替碩尋找幼兒園
關於要不要去上幼兒園,心理的天秤老是無法答到平衡
我是不排斥碩換另一個環境學習體驗,只是幼稚園的時間就比較規律些,幾點該做什麼,都是很規律的,碩在現在的褓姆家,雖然時間也是略規律,不過褓姆只是顧5.6個小朋友,所以還是很彈性的,想睡覺想上廁所就好像在自己家一樣
所以面對幼稚園這樣的規律,心理是很不捨的,不想讓他這麼早就處在制式化的框框裡

我也想到,以前我們的父母也不是時間一到就按表上課,幾歲上幼稚園,幾歲上小學,當同學開始補習,我們就開始跟著補習
似乎都沒有我們現在面臨的這些問題
我還不是一樣活的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

是大環境改變了,還是....變成我們不得不  不正常

唉~算了,想太多了
現在的2個保母因曾都在幼教界打滾數十年,所以對於幼兒園的風評跟理念多少會給我們建議,那間比較利益教覺,那間比較重常規,先幫我過濾一下,我算是有滿好的資源

不過雖然這樣,還是有很大的現實面要考慮,就是接送
喜歡的如果交通太麻煩,還是得放棄呀...

家裡附近算是幼稚園多的,有高價位水準,有美語,有蒙式,選擇算多的
離家最近的,大約走路1分鐘會到,規模也不小,不過保母覺得那間比較利益取向,很會上教育訓練,我一聽覺得不錯呀,老師也需要隨時進修,結果才知道上的訓練是,怎麼跟家長溝通說好聽話…
另一家大約騎機車3分鐘內會到,這間保母覺得ok,所以就先拿了簡章來看
他一班是15個小孩,2個老師,費用是年齡越大越便宜(註一)
碩的程度是可以跟上小班的,不過我還是想讓他正常的念,就唸幼幼班
幼幼班的作息是
7:30~8:40 入園 (生活自理能力培養) (角落活動)
8:40~9:10 升旗、律動,互道早安 (升旗ㄟ…好懷念ㄟ的感覺喔)
接下來是戶外體能活動跟點心時間
之後就是學習活動 跟 綜合活動 (活動課程如備註,綜合活動是啥東西還要再問清楚)
11:30~14:00 午餐時間跟午睡時間
14:30~14:50 整理時間
14:50~16:00 主題活動課程
16:00~17:30 點心時間+整理活動+角落活動 (14:30就放學了)
小幼班的課程有:分享、兒歌讀本、字卡、唐詩、運筆練習、數概念、操具操作、大小肌肉、生活常規、人際關係、感覺教育、安全教育、繪畫、音樂、戶外教學

以上這些課程我都還能接受,不過等到了中班時,就會教注音符號,這讓我不是很能接受,我心裡希望的是幼稚園階段不要學注音,不過現在好像沒有這樣的學校
如果學注音不能避免,那麼我能堅持的就是不要有回家課業,朋友的孩子比較重美語,所以送去的美語學校,有天去她家,發覺他在寫功課,心裡覺得很奇怪。
我以前也不愛寫功課,所以在幼稚園階段也希望碩不用寫功課

另一家我看他的DM也很不錯
因為他們有很多活動,每一周帶課的老師都要想主題活動來辦
我看到那期的是主題是,車子
戶外教學是去汽車保養廠參觀
主題活動是:車子向前跑
1. 了解司機的工作:(健康)-讓孩子想一想不一樣的司機會做哪些事?
2. 認識車子的動力來源:(語言)-在加油站會看到什麼東西、會看到哪些事
3. 體驗加油站的工作:(扮演)-加油、洗車、開車
4. 知道拖吊車的樂趣:(社會)-什麼情況車子會被(需要)拖吊呢
5. 享受遊戲的樂趣:(體能)-每個人都是一輛車,來玩拖吊車與停車格的遊戲
6. 認識以前的車子:(工作)-古老的交通工具

學習應用的能力
1. 能說出一種司機的工作項目
2. 能說出為什麼要加油
3. 能表演加油站的工作
4. 能參與拖吊車的功能的討論活動
5. 能說出一種以前車子的名稱與特色

這應該是大班或中班的課程吧 (都跟我們以前的幼稚園差很多哩)

我看到的彩色DM中,還有像美髮秀,大家都利用工具做出好具特色(好恐怖)的頭髮,跳頭髮舞,去美容院參觀
節日也會安排相關的主題,像萬聖節,大家都很會裝扮(會累壞家長吧..哈哈)
教師節(會做應景的帽子變古人,來個拜師學藝)


因為姊夫之前是小學老師(現在是管行政的主任),某天我們在討論這些事,他的經驗是覺得,幼稚園提早學注音,上了小學之後因為都會了,所以對於“學習”就會態度不好
注音雖比別人會,但學習態度反而變差,未來影響比較大,實際上損失的也比較多
我問:可是現在不是都從幼稚園就開始學了,如果上小學還不會,老師會不會對於不會的小孩變的沒耐心,因為進度都要等不會的小朋友,同學也會排斥之類的
姐夫:本來一年級的課程就是教注音,所以上的課程就是注音,不上注音那要教什麼,所以那些因為已經會的人上課的態度就會變皮,老師反而不喜歡,就會特別照顧都不會的小朋友
如果每個老師都這樣就好了,按部就班來
然後有個小一的媽媽說:現在有的1年級生就開始教美語了,並非只是學習注音這麼單純…
蝦米,怎麼又會這樣….

有次在討論版也看到另一個小學老師發表他的想法:
其實現在小一學注音的時間只有2.3個月,對於完全不會的學生而言,要他在這麼短時間內學會,也是一種壓力(這時間表不知道每個學校是不是一樣??)
老師願不願意等待學習較慢的學生、有沒有耐心攏是不能“暗算”的代誌
想想,好像也對,因為每個老師的觀念跟教育理念不盡相同,我也不確定我們會遇到的是理念跟我比較相近的老師,幼稚園老師尚且好溝通調整,但小學老師怎麼可能會牽就每個家長,而每個家長的觀念也一定都不相同,這感覺就像當兵“抽頭ㄚ”一樣,好運壞運攏不知啦
本來一直僵在“不願意幼稚園就學注音”這個點,突然又有了轉彎的方向
我只能盡我的能力,篩選盡可以符合我要給碩童年的環境,學習注音不是壞事,但其他的方面更要注重
退一步想,如果幼稚園可以將注音符號教的生動又有趣,何嘗也不是一件好事,開啟喜歡探索知識的門,總之不想在設限了,事情就往好的方向想吧,這也是吸引力法則的一部份

(註一)隔壁的小哥哥是唸這間,他阿嬤說上的不錯,小哥哥的進步是看得見的,不過人數跟簡介上說的不太一樣,園長說每7位小朋友就要一位老師,所以目前小哥哥班上的人數是22個,老師4位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信誼基金會~我的兩歲孩子  (感謝小桂分享)

"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長大,他會比較能幹,獨立性也會增強,由於向上成長的道路不是一路平坦,所以有時候,他免不了要和自己作一番纏鬥,他和周圍人們的關係也會有幾分困難.幸好,大多數的例子中,行為會照著一定的模式發展,所以,我們可以預知下一步大概會怎麼樣.

使生活愉快的十三個技巧:
1.訂規矩:訂立一套實際可行的規矩(避免過度善意和細節過多),並且能夠天天遵循 不苟
2.接納他對"一致"的需求:孩子要每一樣東西都在該在的地方,連時間也都得要固定,一天當中的每一項活動,都要按著既定.預料得到的次序進行,他喜歡知道事情會怎麼樣
3.接受他尋求安全感的慰藉物
4.把重要的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
5.避免不留餘地的指令:要求孩子時,不要把自己在一些沒有彈性的要求裡(例如你說:"把所有的玩具都收好,才能來吃晚飯",不如說"我們現在來收玩具吧")
6.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7.避免給他討價還價的機會:避免使用"以後"這個危險的字眼,如果他想做不適合"現在"做的事,千萬別說"以後",以免和他陷入像"不要,現在嘛!"這種反覆不休的局面,不如說:"好呀,我們先做...,再做..."愉快而積極地詳細述說,直到他忘記原來的要求,或拖延至真的到了"以後"
8.讓他自己說他想怎麼解決問題:但孩子若總在要求後,得到了又不要,你拿走了他又要,沒完沒了地,那不能靠他自己來解決了
9.改變話題或離開現場:"分他的心"及"轉移場所"是兩歲孩子父母的法寶,而他的法寶則是以反覆無常和因之而起的沮喪心情來絆住你,請幫助中止他的反覆無常,而且機乎是需要幫他從剛愎中"解救"出來
10.把計畫事先告訴他
11.讓生活處處充滿音樂感:接近吃飯時,孩子常常呈現低潮,甚至大發脾氣,這時,音樂可以派上用場劇(尤其是兒歌)
12.不理會他的大哭大鬧:幼小的孩子如果感受到他一大發脾氣,父母就對他幾乎有求必應,那麼大發脾氣就會成為他有力的武器,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及早明白,大發脾氣並不能使他得到什麼,父母甚至連理都不理他,不過,大多數的父母都知道一天裡的什麼時候,或是那些狀況,是兩歲的孩子所負荷不了的,所以,最好不要讓孩子置身於他負荷不了的狀況中
13.適當地給他機會作選擇:用這種技巧可了解孩子是不是夠大,是否可以給他"機會",使用行當,可以使你順利度過許多緊張的時刻和困難的日子,使用不當則難上加難.如果遇到他僵持不前,而服從與否又無傷大雅時,選擇法對他最有效,選擇的能引發孩子的動機,(例如問他:"要A,還是要B",如果你有偏好,把他擺在後面提出來最為明智,孩子通常會選擇第二個),但真正要緊時,或孩子疲倦時,簡化情況才重要,讓他選擇只會徒增複雜,孩子的人格特質也很有關係(若是讓個性明快,知道自己心思的孩子做選擇,幾乎能獲得熱忱合作,屢試不爽;但若是完全沒有主意的,或是生來馬虎,需要外在環竟給他準繩,或者,是不吃任何一套,給他任何一個漏洞,他就開始猶疑擺盪,產生一大堆開題的,甚至還有一種生性喜愛對立的孩子,就算在心中猜想到別人想要什麼,也會提出反對的,就不是選擇法這麼單純的技巧可以解決的了."

小桂的分享,讓我收穫真的很多,感溫哩

尤其是

5.避免不留餘地的指令:要求孩子時,不要把自己在一些沒有彈性的要求裡(例如你說:"把所有的玩具都收好,才能來吃晚飯",不如說"我們現在來收玩具吧")

→我發現我們大部分都是使用這種方式,一開始,會先堅持,要怎樣才能怎樣,尤其是爸爸,他覺得規矩就是一種習慣,讓他學習自然,他就會養成變成一種習慣,所以大部分的時候,爸爸會比較強制性的要求,等到父子然後氣氛變僵,媽媽來緩和局勢,當父母不僅需要教導孩子,還更需要智慧跟方法(用孩子的方法)來對待孩子。

8.讓他自己說他想怎麼解決問題:但孩子若總在要求後,得到了又不要,你拿走了他又要,沒完沒了地,那不能靠他自己來解決了

→碩就是這樣,當他拗脾氣一來的時候,真的就是沒完沒了,記得上次我說的要喝奶的事情,說要喝,泡了又不喝,拿走又哭要喝,給他又丟掉...真的是沒完沒了。
如果照這說法,那麼當下就是要替他做處理,幫他幫助中止他的反覆無常,而且幾乎是需要幫他從剛愎中"解救"出來 (真的很棒的資訊吧,這是第9點)

褓姆常常跟我說,當父母要懂得堅持,因為孩子時時刻刻在考驗父母的彈性,如果今天的是玩具收了才能吃點心,明天沒收玩具卻也可以吃點心,下次當他沒收你也不讓他吃,孩子會灰也是正常,因為他上次沒收也有點心吃。很多衝突就是產生的。
不過今天我才發現,我話只聽到一半。
保姆希望家長要堅持,可是這堅持是有很方法的(看~又是方法),可以第5點:例如:"把所有的玩具都收好,才能來吃晚飯",不如說"我們現在來收玩具吧")

一昧的僵持,一定要收完(自己收完),有時就會搞的大家情緒不好,換個方式,一起來收拾,也將收拾的過程變的有趣,這樣就能解決問題了,孩子也會因為受到讚賞而高興,吃的更多,這是雙贏。
上次我也思考蜜媽說的,孩子是因為想睡,所以這樣,我卻因為要“堅持”而不退讓,大家都不舒服
如果換個方法,說不定就能順利解除狀況
不過我也發現,有時大人拗起來比小孩還僵,這根本就是一種對峙了...哈

10.把計畫事先告訴他
→這點我家做的很好,我們常常跟他說,今天要做什麼,所以你要怎麼配合,大部分外出時,狀況都很優。

13.適當地給他機會作選擇:太長了...恕刪

我是個很喜歡給孩子選擇的媽媽,我覺得這種感覺很讚,所以在可以讓碩自己當大人時,我是很願意給予機會的,不過當然都是一些無傷大雅的選項,而且孩子知道可以選的時候也比較願意接受他所選的東西。如果有實體讓他選,他思考時間滿久的,還會念:要這個好呢,還是那個呢?然後,你越不希望讓他選的,他就偏挑那個...
這段話的重點還有:但真正要緊時,或孩子疲倦時,簡化情況才重要,讓他選擇只會徒增複雜。
而比較有感興趣的是,孩子的人格特質也很有關係,這說明很有趣哩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板上最近討論的事情,我覺得滿精采的,特別做記錄

碩媽說
有次我看了CAROL出版的書
書摘
『兩歲的帕斯卡像平常的早上一樣,坐在餐桌前用蠟筆畫畫。然後,他被迫中斷,不能再畫畫了,因為媽媽要他喝丸子湯。媽媽要求他把桌上的東西收拾乾淨,但是他並沒有照做,還邊吃邊畫。突然,他發現湯也可以用來畫畫,於是一張傑作?生了──蠟筆和丸子湯的混合畫作。帕斯卡將一點點的湯倒在紙上,然後用湯匙專心地把紙上的湯往不同的方向畫,甚至超出紙張畫到餐桌上。還有,他一不小心把喜歡的丸子掉了一大塊在圖上,他馬上用嘴巴把丸子吃進去。幸好,他有一個可以允許他一邊畫圖一邊吃飯的媽媽。

看著這張用不同的素材所畫出來的圖畫,我們看到狂野、強而有力的直線、曲線、線團和圓點。這些塗鴉是否代表了什麼呢?
當我們觀察孩子在畫畫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的行為是有他的意義的。我們看到孩子非常專注,好像對現實的環境完全沒有感覺,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這就像我們大人創造出某種東西的時候,我們會說:「這可是從我腦袋裡生出來的。」孩子的創作也是這個樣子。我們應該給予絕對的尊重。』

每次當碩在做一些“我們認為”不規矩或不可以的事情時,我腦袋中就會浮現CAROL這本書上說的話
要該制止還是讓他發揮
界線跟範圍在哪裡?
“幸好,他有一個可以允許他一邊畫圖一邊吃飯的媽媽。”
我真希望我是那個能夠清楚,然後因為清楚而給他空間的那個媽媽

想知道,你們是怎麼看待這樣的事件,怎麼分析狀況

irenesu說
Carol這篇文章我也有看過,我先說我的狀況和限度...
我可以"允許他一邊畫圖一邊吃飯",但不允許涵有"蠟筆和丸子湯的混合畫作".
我會很清楚的告訴涵哪些東西可以吃,不可以當畫畫的一部分,哪些東西不可以吃,只可以畫畫用.讓她有準則區分不會亂吃亂用.我希望她的創作有個限度.
但是...小孩沒那麼聽話...涵涵有時還是會拿灑在桌上的湯汁,用手指塗來塗去的,又有點好像大禹治水一樣,引導湯水怎麼流(但僅只於已不小心灑出去的,若她用不夠,我是不允許她故意似的再灑一點出來).
我的心願老實說"很小",只期待涵是個很正常的人,所以,我會試著教她所有社會的規範,和世俗的想法.至於會不會扼殺小孩想要創作的小苗,我想我會另外給她另一個環境(至少不會是在餐桌上,讓人以為這小孩暴殄天物,不會惜物,沒辦法中國人就是有"粒粒皆辛苦"觀念)和時間,再依她想創作的畫.(現在我都不教她怎麼拿筆,畫什麼了,因為涵根本就聽不進去,我現在都隨便她亂畫啦)
我想我這麼教,以後涵的成就應該也是"有限公司".
但要"無限",是需要勇氣和冒險的.
我不清楚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不顧他人("世俗")的眼光,讓小孩冒險.
若小孩有一天...清楚她需要冒險來增加馬麻也不足的勇氣,我還在考慮要不要接受她的"爭取"?!
父母難為耶!!!

mico說
我看法也跟irenesu差不多,雖然這樣有可能會扼殺了孩子的創意,
但我仍覺得餐桌禮儀有必要適當的規範,或許我是在乎世俗眼光的媽,
我不希望未來被批評媽媽都沒有在教,也不希望孩子干擾旁人用餐的環境。
不過我認同【孩子的創作也是這個樣子。我們應該給予絕對的尊重】這段話,我想我們都不會去限制孩子該如何創作,只是我的平凡可能會扼殺孩子某部份的不受規範,或許藝術本身就是跳脫正常的框框,我可以接受孩子有大一點的框架,可是我恐怕還沒能允許沒有框的生活。

碩媽說
看完irenesu跟mico的話,我真的思考很久...
你們都是很清楚界線的人 (我就是常常停頓在要怎樣下手的思考)
所以對於事情的發生,也都可以有很明確的規範,行,不行
然而你們說,這樣會扼殺一部分孩子的創作
我並不這樣認為
“創作”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行為
知道怎麼變通跟轉變,如何將困難跟挫折用不一樣的角度解釋,用不一樣的眼睛看世界
我覺得這才是創作,創作不一樣的思想,而不是自我的無理取鬧,沒規範
至少在經過你們的分析後,我又回頭思考CAROL的文章,產生的想法
雖然我覺得世俗的眼光無法避免
但怎麼引導他了解為什麼行,為什麼不行,這其中所謂創作空間就很大了。
(說真的,每次遇到狀況,想這些問題,總覺得好傷腦細胞ㄟ)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從很早就知道該認同孩子的情緒,不要以不要以大人的模式去壓孩子的情緒,心雖這麼想,也提醒自己要注意這方向。可是實際的操作我卻很陌生,有時我望著碩,腦筋一片空白,要怎麼同理呢?該怎麼做呢?

然後我找到第一步,媽媽,我希望你死掉

文中的作者媽媽透過跟孩子的互動情節,讓我更清楚所謂同理心

透過作者跟讀者的回應,我也更知道了所謂「同理」的重點不是轉移注意力,而是讓孩子知道你瞭解他的情緒,並且重視他的感覺,而非故意或無意中忽視他的情緒。「同理」不是要跟小孩講道理,也不是建立在邏輯上,而是建立在理解與傾聽上。


第一步做法是

練習「重複一遍孩子的情緒。」比方說:嗯!媽媽知道你很傷心。你現在很生氣,對不對?或是:你很氣弟弟對不對?

在教導孩子改善行為之前,多一句話,就多了一點同理,會差很多。我試過之後覺得真的是有差。給他一點時間發洩情緒,等他情緒穩定後再來討論行為,我覺得效果的確不錯。 


我自己的小孩
23個月,這陣子我的對待方式從原本的愛心媽媽變成了恐龍媽媽,因為發覺自己的耐心正快速消失中,2歲兒的語言有時似懂非懂,無理取鬧的狀況劇也多,沒辦法耗的時間,有時只得用不理會對方,硬逼他上架。事情先處理再說,事後再來輔導。


卡在2歲這樣貓狗都嫌的年紀,溝通談不上,理解談不上,都是見招拆招。
同理心的重要,現在用,是一個好的互動開始,但恐怕沒有像作者這麼遊刃有餘,或許等大一點效果會很讚。
給自己一個練習的機會,也慢慢養成習慣,算是一個開始。


這幾天我也在思考一些事,在我給碩空間的時候,是否也讓他變成了小霸王。
 
大家都很疼碩,保母、爸爸、阿嬤,雖然還不至於寵溺到是非不分的地步,不過就碩在家裡(學校)的狀態,我也多少覺得,有那麼點當成寶貝的程度 
我常想,會不會生一個就是會有這種現象…. 
唉...還要在慢慢調整教育方式。

 

 

【傾聽】不是指聽到一件事,而是聽到對方的心情。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爸爸的圖畫書》另一章.....綿羊爸爸

想嚇孩子一跳,跟他玩耍的綿羊爸爸
故意不讓孩子找到,偷偷躲起來偷笑
(那個綿羊有穿室內脫鞋喔,好可愛吧)




奇怪咧~爸爸跑哪裡去
爸爸在偷笑,看來計謀要成功了,等一下一定可以給這小鬼驚喜的~嘻嘻嘻



預備備.......



ㄟ.......
果真是慢半拍爸爸咧


你家也有慢半拍爸爸嗎?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由蜜媽跟可可的推薦,金典書局有很多童書,所以約了羽媽一起去挑書
我第一次去金典,印象中金典的位置非常奇怪,是在後火車站的旁邊,我老覺得那邊怎麼可能會有書局的存在,這次去,果然,好妙的書局,不管是是地點還是風格
我們去的時間剛好金典有再做活動,全面會員價ㄟ
還好碩pa有去,他一個人就可以顧碩跟小羽,我跟羽媽慢慢挑書
在這過程,我對童書是很沒有概念的,常有一個問號跳出來說:我的孩子看的懂嗎?
然後我買了一本,我一看到就忍不住微笑的書
『爸爸的圖畫書』作者:高白田純(中間那字是上面白下面田,我也不知道怎麼拼),他是個伯伯喔


裡面的文字很少,但一看就明瞭,一下子我就笑到不行
例如:自我膨脹的獅子爸爸


小獅子在塗鴉,被獅子爸爸看見了



爸爸有點小生氣說:你又在牆壁上亂塗鴉了...
小獅子...無言,乖乖被訓話



獅子爸爸最後也只能無可奈何的說:講不聽


哈哈哈~原來是自尊心比較受傷呀,小獅子畫的是媽媽,不是爸爸
自我膨脹獅子爸爸後來將兒子畫的臉改成他自己的
還將字塗改成爸爸的臉
(咦~剛剛不是才教訓自己的孩子不要亂塗鴉嗎?怎麼自己也沒規矩了起來)
(你看獅子爸爸的表情,一付得意的咧)
哈哈哈....我覺得真的好貼切我家老爺喔



它裡面有個引導的說明
作者:米雅(兒童文學工作者)
米雅的在介紹這本書給小朋看的時候
他說:
一開始是個大力士猩猩爸爸出場,小朋友一臉羨慕,彷彿希望被高高舉起的是自己,而愛現卻又以失誤收場的企鵝爸爸,一下子就成功的打開他們的話甲子,一路讀下來,小朋友七嘴八舌的一邊『嘲笑』書裡面的爸爸,一邊還得意的說:『我爸爸也是這樣』。本來坐著聽故事的小朋友,到後來都輕鬆的趴在木地板上了。仔細一聽,才發現他們竟然開始互相炫耀自己爸爸的『蠢事』


米雅說以前讀過國文課本裡『媽媽起床忙打掃,爸爸起床看書報』,光是那句『爸爸起床看書報』就把他跟孩子的距離拉出來一大截了,而反觀高伯伯筆下的爸爸,不管是良心發現的北極熊爸爸、拿孩子沒皮條的鱷魚爸爸、當倒忙的象爸爸,每一種形象都讓人莞爾,並且讓人熟悉。
在日本,『爸爸的圖畫書』有續集,什麼愛放屁的爸爸、貪小便宜的爸爸、講冷笑話的爸爸,似乎每一個爸爸都有那一點軟弱的地方,表面上聽起來好像是爸爸的『批鬥大會』,可是看著孩子們一邊述敘,臉上的笑容跟著一朵一朵綻放,我這個聽者深知他們不是在嘲笑爸爸,而是把和『蠢爸爸』的愉快生活,拿出來認真又溫馨的溫習著

再來看另一篇---豬爸爸

豬爸爸對著孩子說:好啦,你們都該上來了吧
2個孩子應聲~~好



孩子依約上岸囉



看出意思來了嗎?



最後豬爸爸才心甘情願的上岸

哈哈哈~你家有沒有像豬爸爸這樣的爸爸,是個比孩子還貪玩的豬爸爸


我心中對於爸爸的角色,是很奇妙的
我的孩子在吃飯睡覺會想要我的陪伴,有時會覺得好像沒有爸爸,孩子也可以長大,但總覺得少了點樂趣跟完整,感覺上不是很非常重要,但其實又會深深影響孩子日後的心理發展
爸爸在孩子心中有時是大力士,有時是可怕的怪獸大聲機,有時是可以飛高高的超人,有時是無賴的騙人蟲
但不管如何,都無可取代。
有一天我的孩子也會跟朋友互相說著有關他爸爸的蠢事
我們也會知道,並非抱怨,而是笑著說生活裡的故事
將這本書帶給我的愉快,獻給我們家生活想像力製造機的爸爸
孩子的爸,祝你父親節快樂,我們都很愛你。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多年前我看了這本書『擁舞生命潛能』裡面的這個章節我印象深刻,剛好我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似懂非懂的行為模式,所以特別節錄了一段文字跟大家分享

真善美課程第一章:我是一切的根源

一些父母常問我:「孩子偷錢的時候,該怎麼辦?
當你看到一個孩子偷錢,或許你看到的是一個行為、一個事件,可是我看到的卻是一個渴望想要擁有某種東西的孩子。 
我看到他所想要的那個慾望是那麼強烈,我也看到很可能因為他沒有一些東西,所伴隨而來的挫折感、失落感,或者覺得自己不如人,這個孩子害怕這樣的感覺。或許我也會看到這個孩子曾經向父母表達他的需求,可是卻被拒絕那些傷痛的經驗,因為那個經驗已經超過了他的欲望,所以為了要避開在一次被拒絕的痛苦,也為了要滿足他的需求,他選擇了偷錢的方式,也許這個孩子在偷錢時,心中有無奈、衝突、害怕、甚至很深的自責、罪惡感,那個時候他也瞧不起自己。 

我常告訴父母親們:如果自己內在的世界變了,如果你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假如你和我能同樣看到這個孩子內在的世界,可能與這個孩子相處的方式就會不同。你的反應不同,當然你所面對的孩子、孩子與你之間的關係也將會不同,這也是我一直強調: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開始往自己的世界看的重要性。
 



某天,我在睡覺前冥想,腦袋裡突然有了一個畫面
碩碩長大了,他正在寫功課,我在旁邊看我的書
桌子有點小,所以在小桌子旁邊放了一模一樣的另一張小桌子
他用一張桌子,我用一張
突然,他擠身過來,要在我身邊寫字
我只是看書,沒有用到桌子,我挪了一下位,讓他在我身邊

我想別人第一眼看的想法應該是,一個沒有規矩的小孩

我則是想,這只是一個想在媽媽身邊寫功課的小孩 

你看的是外表行為還是內心

有次小孩討著要我抱抱
家裡長輩看見便說「唉唷~碩碩長大了,不要老是要人家抱」
pa一聽趕緊說:「抱他吧。」
「不要讓小孩老是覺得他都只有被懲罰的份,卻連一點小小的要求擁抱都不能被允許」
~我愛碩pa

孩子眼睛裡閃閃發光想要被愛護的渴求,你看見了嗎?

我很喜歡作者寫的:你的反應不同,當然你所面對的孩子、孩子與你之間的關係也將會不同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發脾氣
當孩子處在一種無法控制的惱怒之中時,就會發脾氣。
大多數18個月到3歲的孩子不時地會發脾氣,但是有些孩子會頻繁一些,有的則少一些。
意志較強、比較武斷的孩子,比隨和安靜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多一些。
有些孩子發脾氣只是惱怒的短暫發泄,很快就過去了。而有的孩子發脾氣的時間會長些,還會躺在地上尖叫打滾,扔東西或憋住氣。
偶然發脾氣對孩子的情感發育實際上有好處。它能釋放壓抑住的沮喪,讓他懂得生氣是件正常的事,不過生氣的表達需要控制。
它還說明你的孩子有精力、有主張,日後對他會有好處。但是,過多發脾氣對父母和孩子是件精疲力竭的事,它會發展成抗拒社交的行?。
因此,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發脾氣,你要儘是找出原因,盡可能避免誘發它的場合。
◎憋住氣
在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憋住氣並不罕見。孩子的臉越來越紅,然後變藍或變白。在這個時候,呼吸通常會開始恢復正常,但有時孩子會四肢僵硬,或亂拍亂打,甚至不省人事。
看見孩子憋住氣是很嚇人的,但幸運的是這不會傷害他。如果孩子憋住氣後失去了知覺,要諮詢醫生,排除疾病的可能。否則,當憋住氣孩子時,不要管他,雖然這很難做到。不要拍他或給他潑冷水。
如果他暫時失去知覺,注意觀察他,但是一看到他開始恢復意識,你就走開。
◎撞腦袋
在1-2歲之間,如果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發脾氣,他會把頭撞向牆壁或地板。
雖然父母擔心孩子會弄傷他自己,但是受傷的情況是很罕見的。
如果孩子是正常的,不必擔心他撞腦袋,最好是不予理會。有些孩子在就寢前,或感到疲倦和煩悶的時候也會撞腦袋。




發脾氣的原因
...尋求關注
幼兒喜歡成?關注的中心,發脾氣可能是獲得關注的一種方式。
...沮喪
如果孩子被禁止做他想做的事,由於能力所限做不來某件事,或者他被迫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會產生沮喪的情緒。
是否有必要爭論,要加以選擇,對無關要緊的事不要強求,例如不讓他穿舊襪子,不讓他挑他想穿的T恤等。
...模仿
他可能看到並模仿其他孩子或成人發脾氣。
...勒索
他可能利用發脾氣達到自己的目的
...疲倦
如果孩子累了或過於興奮,就會容易發脾氣
...饑餓
孩子需要經常吃東西。如果正餐時間相距太長,孩子會餓。要保證在正餐之間給他吃有營養的零食。
...無所適從
允許他做這些事,但不許做其他事,這之間沒有清楚的指導加以說明原因,或者父母中一個說“行”,另一個說“不行”,這使孩子感到困惑或沮喪。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在一天當中設定一些休息時間。如果一天之中進行太多的活動,或者他在遊戲班或日托中心已經很忙了,你還希望他陪你去購物,那?發脾氣就在所難免了。

對付發脾氣
盡可能找出誘發的場合,避開它們。如果孩子發了脾氣,你應該保持平靜,並記住,在一定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會過去。
隨著他長大,你可以跟他多談一些有關生氣、有關對待生氣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你自己不要發脾氣,也不要讓步,更不要利用賄賂、打耳光或威脅來對待他的發脾氣。
※分散注意力:試圖指點窗外的東西,或者建議去公園。
※不理會:如果孩子沒有了觀?,他就無從表演了。把他放在另一個房間裏,直到脾氣發完為止,或者,如果安全的話,你離開房間。
※帶走:如果是在公?場所,你要決定是留在原地,不理會旁人的指責的評論和目光,直到他發完脾氣?止
還是以最少的麻煩把他帶離現場。如果孩子在尖叫踢腳,要把有危險的物品移到他碰不著的地方,以免他傷了自己。
※“生氣玩具”:給孩子提供其他發泄惱怒和沮喪的途徑→一些玩具像鼓或其他樂器能幫助他宣泄情感,把情感引向建設性的方向,有些體育活動如騎腳踏車也有這種作用。鼓勵他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加入:如果孩子在大聲喊叫,你也一起喊一會兒,然後慢慢降低你的聲音。孩子可能會模仿你,直到你們都在低聲耳語。這向孩子表明,用低語來表達惱怒,比用身體的暴力表達更能被接受。
※補償:一旦發過脾氣,讓孩子瞭解生氣是自然的事,你有時也會生氣。保證讓他明白你仍然愛他,只是不喜歡他的行?。當他恢復自我控制時,別忘了表揚他。

攻擊性
惱怒和攻擊性常見於2歲左右的孩子中,兩者聯繫密切。不過,攻擊性通常被視為惱怒的極端表現形式,而且直接針對他人。幼兒會打、咬、抓或踢另一個孩子、成人或動物。一個表現出攻擊性的孩子會引起父母極大的憂慮和擔心,而且這種行為不受其他孩子和父母的歡迎。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時表現得有攻擊性,這並非意味著他長大就是攻擊性的,或是抗拒社交的。

對成人來說沮喪是件小事,對一個孩子 來說可能會是件大事,導致動粗。所以大多數幼兒偶然會打或咬別的孩子,或猛推人一掌。出於好奇,也因?他不知道那樣會疼,孩子還可能捅人家的眼睛、咬人或扯別人的頭髮。同時,對一個2歲的孩子來說,不願意與人分享、想獨佔玩具、?爭奪玩具打架,這都是正常的事。男孩被認為比女孩子更具攻擊性,但是這是本能所致還是後天習得,仍然是一上頗具爭議的話題。

無論如何,如果你的孩子開始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欺負其他孩子 ,他需要明白他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你要幫助他學會用其他途徑宣泄惱怒、表達自己。
導致攻擊性行為的原因
你的孩子生氣,因為:
*被阻止做他想要做的事,或者不易被人理解。
*太小,不知道有些動作會把別人弄疼。
*在感情上覺得壓抑、不安全或不被人愛。
*覺得嫉妒,例如家裏有了新的嬰兒。
*模仿一個曾經對他進行過攻擊的成人或大一些的孩子。
*對某種食物或添加劑有過敏反應。
*受到身體缺陷(如聽力受損)的干擾。
*疲倦和饑餓。
*狂躁--比起安靜靦腆的孩子來說,這種孩子會用攻擊性的方式表達他們的精力與熱情。
*通過戶外體育活動仍未能消耗精力。
*看到電視上的暴力和攻擊性人物成功逃避懲罰。
*不斷受到批評和懲罰。

制止攻擊性行為
一看見負面行為的跡象,就必須作出反應。如果你的孩子咬、打或踢你或其他孩子,要告訴他這會弄疼別人,你不允許他再這麼做。如果你們在一起玩,或者你的孩子正在跟另一個孩子玩,你的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告訴他:如果再這麼做,你會離開,或他的玩伴會離開。然後,關注受欺負的孩子,不要理會你的孩子。如果他無視你的警告,再次重復攻擊性行為,你就要實施你的威脅。如果他的行為是針對你的,你們正在家裏,把孩子移離現場,放到另一個房間裏呆一段時間。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時,有些父母覺得打屁股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但這只會教給孩子暴力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有些人認為,給他一個不痛的巴掌去告訴他做錯了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對孩子的攻擊性十分憂慮,諮詢醫生或保健人員。
預防攻擊性行為
當孩子跟其他孩子玩的時候,要注意他。就像發脾氣一樣,對一個即將採取攻擊性行?的孩子,有時是可以把他的注意力引開的。例如,如果為了爭奪一件玩具,你的孩子即將跟另一個孩子打架了,把玩具拿開,讓他們進行別的活動。對一個即將咬人或踢人的孩子大喝一聲“不”,可能會制止他的行動,或者試圖用響亮的聲音說,比如:“傑米抱抱”或者“傑米親親珍”。
然而,不必總是趕忙去化解3歲孩子的紛爭,除非一方即將受到傷害。如果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問題,那就最好了。
如果你的孩子還不懂分享,那當另一個孩子來玩時,為避免爭吵,將他心愛的玩具拿開。
如果你的孩子在玩耍當中過於興奮,利用喝水或吃零食作小休息,讓他靜下來。此外,如果他沒有足夠的活動去消耗精力,在一天當中讓他跳舞或到處跑跑。
在安靜的時間裏,跟孩子交談,以便找出是否有事情在困擾著他。他可能對新生的嬰兒心懷嫉妒,可能對生活的變化感到不安。孩子長大一點時,應當教給孩子 如何做到有主見,善於表達,而不採用攻擊性的手段。
當孩子表現出攻擊性的時候,你應清楚表明你不喜歡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他本人。他自己可能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很不愉快,需要你向他證實他還是可愛的孩子。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禮貌,扣緊寶寶發展特性

文/呂素美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保系兼任講師


禮貌,不只是教會孩子說「請、對不起、謝謝你」就好;禮貌,是一種生活態度,要順著孩子的學習方式,讓他沈浸在禮貌的環境氛圍中,點滴累積。

一天,與先生走在台北街頭的人行道上,迎面一字排開走來四位身材高挑、似大學生的年輕男女,眉飛色舞的談笑著。

只是,眼看著「雙方人馬」逼近,那一橫排隊伍仍然向前挺進,無視於眼前我們這兩個「障礙物」。說時遲那時快,我與先生很有默契的一前一後,側身,從他們中間的某個縫隙順利「鑽」過,然後都嘆了口氣:「唉!另一種路霸。」

禮貌 整體待人態度

一般人講到「有禮貌」,好像就是懂得說「請、對不起、謝謝你」。可是,當有位媽媽橫眉豎目,用很兇、很重、很急的口氣對孩子說:「請你把衣服穿起來!快點!謝謝!」這位媽媽有禮貌嗎?

有禮貌,應該是人與人接觸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謙沖、體諒、尊重、為對方著想的言行與舉止。問題就在:當別人對我們不禮貌時,我們會覺得很不舒服;但是,當我們對別人不禮貌時,卻都認為「沒那個心」。於是,我們常常對別人不禮貌卻不自知。

放任 讓孩子目中無人

更大的問題是,許多爸媽把孩子捧在手掌心,任由孩子對著爸媽說「討厭啦!」「你豬頭哦!」「你很白癡耶!」「你很煩ㄋㄟ!」,甚至有位媽媽在兒子當面罵她「老巫婆!」時,還陪笑臉地說:「你好乖!趕快先寫完功課,再去打電動。謝謝哦!」

那四位大學生有什麼樣的爸媽,不得而知;可以確知的是,敢罵媽媽「老巫婆」的這個孩子,以後一定會是那些目中無人大人中的一個。

禮貌要教才會 人際能力從小養成

相信所有爸媽都同意,人際關係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裡攸關重要。期待孩子擁有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有禮貌」就得從小教起,讓他在舉手投足、應對進退之時,「禮」所當然。

「有禮貌」絕對不是一種「長大自然就會」的東西,絕對是要教才會的。

學會禮貌 入門3守則

先了解孩子如何學習禮貌,才能用對的、有效的方式來教會孩子。

▓教戰守則1:家庭氣氛存夠禮貌骨本
「家和為貴」不僅是持家圭臬,更是成功教養孩子的第一步,因為孩子只要醒著,無時無刻都張著耳朵、眼睛、鼻子,還有全身的神經接收器,從四面八方「主動」吸收呈現在周遭的訊息,然後把吸收到的資訊快速送到大腦去解讀、儲存。

*他看到媽媽對爸爸說:「請把杯子遞給我。」爸爸拿了杯子,送到媽媽手中,媽媽笑瞇瞇的說:「謝謝!」
*他看到爺爺和爸爸要出門時,爸爸都會為爺爺開門。
*他看到下班歸來的爸爸,都會先去廚房跟早一步到家、忙著在做飯的媽媽打聲招呼:「我回來了。」
*他看到媽媽都會先問過爸爸:「這節目不好看,我們轉台好嗎?」在爸爸點點頭後,媽媽才會拿遙控器轉台。

學習需要有好環境,當「浸泡」在和樂有禮的家中,孩子主動吸收到的,就是這種應對進退的方式,他的骨子裡頭就存進了許多有禮貌的骨本。

發展小常識
認知發展大師皮亞傑認為,學前孩子任何概念的建立,都得要透過親身具體的經驗才行。換句話說,要讓孩子看到、聽到、聞到、摸到、感受到、經驗到,孩子才有可能學會。

▓教戰守則2:把孩子當大人以禮相待
要孩子有禮貌,父母對孩子就要先以禮相待,以身作則。許多父母也許從小就被無「禮」對待,以致他們現在雖然和成人相處時看來彬彬有禮,但轉頭面對孩子,卻瞬間把「禮」拋到九霄雲外;有些則認為對孩子只有權威、命令、訓誡、責罰,根本就不覺得需要對孩子有禮貌。

*「你幾點才要給我去洗澡,嗄?」
*「杯子借媽媽用一下會怎樣?這麼愛生氣!媽媽買的ㄋㄟ!小氣!」
*在廚房洗著碗,不忘拉長脖子對著客廳吼:「都幾點了還在看電視,關掉!馬上給我去睡覺。」
*「給我閉嘴!怎麼話這麼多!」

想想看,請同事遞東西給你時,你會怎麼說?想借用同事的物品,你會怎麼做?當你正跟人對話時,手機響起,你會先道個歉再接電話,並快速結束通話吧?和孩子相處,一個原則是,只要把孩子當成大人那樣的以禮相待,就對了。

發展小常識
依皮亞傑的理論,唯有被有禮貌地對待時,透過親身經驗,孩子才真正明白「有禮貌」是什麼意思,也才能感受到被以禮相待時那種被尊重、體諒的愉悅,以及為什麼爸媽要教他有禮貌。

▓教戰守則3:行為舉止適時重複教導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就要從單純的教孩子說「請、謝謝、對不起」(謝天謝地!這幾個語詞都很簡單,孩子很小就可以學會),漸漸擴大到表現在行為上,絕不以孩子年紀小不好教,或大一點再教,來規避這項責無旁貸的任務。

*「我們在公車上,講話請小聲些,不要吵到別人。」
*「要跟媽媽講話,請你到媽媽面前來,看著媽媽講,不要這麼遠扯著喉嚨喊,媽媽不喜歡這樣。」
*「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可是,生氣也不可以說這樣沒禮貌的話,你要跟媽媽說對不起。」
*「以後接電話,要跟電話裡頭的那個人說『請等一下,我去請爸爸來聽電話』,不是『我去叫爸爸』,這樣才有禮貌喔!」
*「請你輕輕關門,不要『砰』的一聲,這樣很不好。」

發展小常識
學前孩子比較自我中心,對自己行為的約束力又還沒有很好,也還沒有很多是非對錯的觀念,唯有靠著大人在一旁不斷地適時提醒與教導,透過親身經驗的累積,孩子才能慢慢學會、記住。



                                                                                                              羽媽提供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3歲的心智認知發展
                   
                                     《學前教育雜誌社》提供   執筆/陳鳳卿  智寶園園長

星期六早上小威一家睡飽喝足了,帶著愉快的心情準備外出度假,預備好好放鬆一下連日來的壓力跟疲憊的身心。爸爸走到電梯口習慣地按了下樓的電梯鈕,電梯門打開後,爸爸媽媽都已經進入電梯,小威還是堅持要自己按電梯,才肯進入。媽媽好說歹說也沒用,直到爸爸動怒了,大聲斥責小威:『小小年紀就這麼固執,堅持己見,長大後怎麼得了。』小威聽到父親的喝止,不僅沒有停止哭鬧,反而放聲大哭,還一邊嚷嚷著:『小威按電梯,小威按電梯,按電梯!』爸爸聽了更生氣,轉頭對媽媽說:『孩子都是被你慣壞的。』媽媽委屈的說:『小威才2歲大,本來就是懵懵懂懂的年紀,我們出來讓他重按一次就好了嘛!為什麼要發那麼大的脾氣呢?」結果一家三口,生氣的生氣,哭鬧的哭鬧,委屈的委屈,好好的度假氣氛都泡湯了。

其實小威家一家,相似的劇情,每天都不斷的個各家庭上演,只是人物、地點更換而已,讓人不得不質疑,父母教養應該有主見?還是該退讓?應該權威?還是民主呢?有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可行的原則,讓父母有明確的方向可依循呢?


如果家長能認識有兒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秩序敏感期的特性,類似以上的事件就會有不同的結局了,蒙特梭利博是從觀察中得知:幼兒從出生幾個月後,一直持續到第二年,有一種對『秩序』及『一貫性』敏感的時期。『秩序』指的就是幼兒能辨認出環境中物品與環境的關係,也記得每件物品放置的位置。『一貫性』是事務進行的固定順序。幼兒基於上述的敏感性,產生對週遭事物的理解,繼而將外界事物的秩序內化,所以在幼兒心智上對事物的順序,物品擺設的位置,人物的呈現,都有一種接近固執的執著,但這也是幼兒認知的途徑。
前述小威的事件,就是因為平常出門時都是由小威按電梯,今天被爸爸按了等於擾亂小威出門時必按電梯的外出順序,如此一來,當然破壞了他的內在秩序感,更直接威脅到幼兒既定的心智地圖,難怪小威要強烈反彈。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板上出現『直昇機父母』的人
這是一篇很有反省力的文

已經當父母,或想當父母的人都要來看看


別當直昇機父母

你經常沒事往學校跑,幫孩子看頭顧尾,你總是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活動,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其實,你正是台灣六百萬「直升機父母」的一員。

直升機父母無所不在、無所不管,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未來、對台灣的教育,正產生深刻但卻可能是負面的影響。

在這關鍵時刻,父母與社會正需要另一種新教養、新價值,來重新思考真正「愛孩子」的方式。

文/李雪莉

現場1 許昌街徐薇補習班
徐薇永遠忘不了那個鉛灰色的夜晚,教了二十年國高中補習班英文、看過形形色色的父母,前些時間卻遇上無法招架的劇情。

那晚,九點半下課聲響起,學生們湧上發問;排在人龍第一位的北一女學生,連珠砲式的,一問二十分鐘,後排學生騷動顯出不耐;徐薇委婉說道,「妳先讓其他同學發問,待會兒再來好不好?」她揪了眉轉身離去。徐薇不以為意。

幾十分鐘後,徐薇的手機響起,電話那頭,一位中年男性劈頭興師問罪:「妳為什麼不回答我女兒的問題?她一回來就躲起來哭,說後面那位明倫高中學生的問題,會比她的重要嗎?」

甜美的笑容轉為愁苦,徐薇傻了眼,不情願道了歉。

現場2 台北市內湖某明星學校
游泳池畔,五年四班的三十名學生下了游泳課,準備換裝;泳池畔幾位志工媽媽原本是來協助現場整理與秩序維護,但其中一位志工媽媽看到女兒出來,大步趨前,拿起吹風機吹起女兒的長髮,「別著涼了,」媽媽壓低了音量說話。

新趨勢
過度介入、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

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

以目前五到十四歲的三百萬孩童為基礎,再加上學齡前與就讀高中的一百多萬學生,這群父母約有六百萬(平均每對生兩胎或一‧五胎)。

這六百萬的父母,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的工作。

他們看到社會的轉變,試圖以不同於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教養觀」(parenting)。

但,在教養上,這群父母遭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挑戰。

新教養
對「完美小孩」的期待

挑戰一,少子化伴隨的焦慮。在直升機父母的上一輩,多半有四到五個孩子分散父母注意力;但直升機父母的世代卻最多只有兩個小孩。最新的數據是,一位婦女生不到一.一二個。因此,家族的關注點全集中在少數孩子身上。

挑戰二,第一代教改實驗下的父母。直升機父母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學子或學童,是第一代教改的對象;做為教改實驗父母,他們被迫與教改亂象共處,也在全球化無情競爭、就業市場不確定的環境下,教養下一代。

台灣教改十年了,創造了六百萬名直升機父母。他們把教養當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

從零歲開始的焦慮

這個極限運動從孩子一出生就啟動。

星期三早晨,台北市的健寶園裡擠滿了一到兩歲的小朋友等著排隊進教室上課。孩子玩的遊戲很簡單,吹泡泡、溜滑梯、唱歌跳舞,希望透過吹泡泡增加手眼協調、爬坡鑽洞訓練肌肉與平衡發展。

四十五分鐘的課程、費用七百元,但不少父母趨之若鶩;一旁陪玩的父親拉開嗓門唱歌,好像是自己在上課,「我們的孩子要比別的孩子玩更多,」他說道。不少名人像陳孝萱、任賢齊等藝人也常親自送小baby來上課。

這天,三十二歲的蘇筱甯開著車,帶著四歲女兒與一歲兒子,從桃園縣經國路北上。早在女兒八個月大,她便上網蒐尋小baby可上的課程,「不想讓她看電視成長。」

但桃園的教育資源顯然無法滿足她。到現在,蘇筱甯一星期上台北三趟,除了健寶園,她還送女兒到唭哩岸游泳、上雲門律動課程。

她每天一定幫兩個小孩寫成長部落格,「十個媽媽有八個都在做網頁,很多是邊上班邊做。」她甚至為女兒設計精美的名片、每年帶孩子進攝影棚拍照,很用心思照料。

以專案管理的方式,從出生開始啟動孩子的各項學習,父母兢業提供各種刺激點,填滿孩子的人生。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市場上出現各種成人學習的「幼兒版」。

以往遊學最多從高中生開始,但補習班與私立小學寒暑假推出各式「遊學團」,一所知名私校甚至辦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遊學團;還有從嬰兒開始的皮紋性向分析,透過嬰兒的指紋判斷是藝術型或領導型人物的諮商……。

說穿了,父母就怕輸在起跑點。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曾目睹一位母親這麼帶她的孩子:這位母親從書上得知,要開展孩子的肢體,必須每一天讓孩子接觸硬軟方圓或各種觸感的材質;職業婦女的這位母親為了「有效」運用時間,她拿了個碼錶,每二十分鐘為單位,孩子玩完積木,母親就捉起孩子玩沙坑,學習像按表操兵。

讓孩子適性發展、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是天下父母心。只是一旦把學習當做軍備競賽,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

不安與比較

位在台灣大學旁的一所小學,不久前由家長舉辦了一場聯絡學童情感的班級音樂會;孩子開心的表演才藝,但活動一結束,媽媽們就圍著方才彈奏蕭邦別離曲孩子的父母,問道:「妳家兒子彈得真棒,從幾歲開始學的?怎麼練的?哪位老師教的?能不能介紹一下?」

琴音流洩召喚的不只是欣賞,更伴隨父母濃厚的不安與比較。少子化使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賭注。

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解釋,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每個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四分之一。現在如果是獨生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爺爺奶奶的關注,那是好幾倍的期待與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的期待。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博士,憶起他當爸爸的那刻起,就夢想兒子能成為布袋戲裡的「史艷文」:長得又高又好、功課第一、會玩會念書、心地善良,人人都愛戴。湯茂竹的兒子已經國一,他花了長時間自我探索,如今能笑看過往的謬想。

家長的迫不及待反映了心中深層的焦慮。

台塑生技董事長、近來大力提倡孩子讀經的楊定一表示,「我們似乎認為,只要小時贏過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後成為更有生產力、更成功的人,並以成人的觀點,將就業市場的競爭、職場生涯需一帆風順的那一套,拿來設計、評估孩子的課程。」

知識超挖,生活能力缺乏

直升機父母口說不愛升學主義,但他們卻相信「愛=讓孩子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上好的公立大學、長春藤名校、有極強的人脈、過很好的生活。

雖然沒有父母會否認行行出狀元的價值,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用各種量化指標,判斷孩子的成敗。

以父母最在乎的英語為例,補教業者估計,台灣每年報名各類英檢的小學生有四到五萬人。補習班的廣告也都打著「一年內要學會幾千個單字」。

英語老師徐薇認為,真正的英語實力是孩子能輕鬆瀏覽英文網頁或閱讀書籍、與外國人互動。但台灣父母有「檢定熱」,拿到分數、證書才能安心。家長不由自主追求成績、數字、級數。

對未來世界的恐懼、對台灣教改的沒信心,強化父母必須花更多時間做有競爭力學習的信念。

不久前,徐薇趁著過年,為國中生加開初一到初五、早上七點半到九點的寒假英文特訓班;沒想到名額爆滿,還有父母問她為什麼不上到深夜十一點?

「這是一個知識超挖的年代,」全國家長聯盟秘書長陳松根點出這代父母教養的盲點。

陳松根說,教改十年,大學入學率達九成以上,研究所更超過兩千五百所,孩子升學壓力不減反增;「我們還以製造業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有沒有問過,一個到高中的孩子,到底要給他什麼?」

父母在十年教改過程中,為孩子設下「升學與學習的高標」,但卻也帶來更多無法逆轉的後遺症。

四月一日,由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為首的家長,將帶領數十個全國家長團體,發起三萬人簽署「愛你一輩子」的承諾書,就是發現教改十年,父母還陷在「升學主義」的泥淖。

他們已經看到「知識超挖」對下一代、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

例如,在知識上,台灣孩子學習的內容能應用在未來的,不到三○%;而每天超過十六小時單調的學習,根本無法出現創造的文化。這要使台灣的產業如何升級?

孩子的身心健康卻被忽略

此外,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也被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忽略。

私立愛德幼稚園午餐時間,三到六歲的小朋友安靜坐著吃飯,今天的主食是飯、青菜以及豬肉塊,有小朋友看到這些食物直說不喜歡。

「孩子吃太精緻的食物,甚至吃水果一定要果汁機打過,」汪慧玲認為,這都造成孩子咀嚼不足、牙床長得不好。(註:這也是兒童牙齒矯正比例升高的原因之一)

最新一期《康健》雜誌針對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進行身心健康調查,結果發現有四成六的學童沒有正常排便的習慣,其中有五成三以上的學童十點後才就寢。孩童明顯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當問及家長晚睡的定義時,家長認為十一點到十二點後才叫晚睡。父母健康觀念的薄弱,已徹底影響孩子為未來的人生儲備體力。

二○○六年七月一日,瑞士籍人類學家大衛.史格納(David Signer),以〈台灣的愛與寂寞〉(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為題,於荷蘭報紙《Trouw》發表他停留台灣兩星期的感受,文中談及台灣人的教育觀,直指核心。史格納寫著:

世界好像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不少台灣人把自己稱為「pm people」(夜行人)。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天時間。

「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熬到午夜,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

一位外國人類學者竟透徹剖析台灣父母對孩子生活教育的忽略。

進校園輔導學生十餘年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的認輔志工團召集人吳銀玉觀察,這代父母和上世代最大的差異是:雙薪、工時過長。

怕他不再愛我

家庭情況較好的,則是全職媽媽陪伴,父親角色經常缺席。

白天,雙薪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與補習班,晚上八點或十點,各自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忙碌父母內心的愧疚,使他們對小孩生活習慣的建立,先行繳械。

在學習上,父母花錢請補習機構代替父母監督;但生活上,忙碌的父母為表達愛,又變身成為不敢要求、沒有原則的「好朋友」。

父母的忙碌造成「教養的空窗」。

一位職業婦女母親原本規定孩子每天玩電腦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但實施不到幾天,就因就讀小學高年級的兒子鬧情緒不說話,她決定投降。「怕拿走孩子的電腦,他便不再愛我,」她的語氣聽來沮喪。

新校園
國民教育失能、親子關係緊張

直升機父母帶來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家庭,也影響到校園。

民國八十三年開放師資多元,修滿大學教育學程二十六個專業學分就可進國中教學、四十學分就可教小學。在教育界二十八年的校長蔡秀媛感慨,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國中小教師專業不足,地位一落千丈。師資結構改變教學現場,而直升機父母的增加也帶來校園的質變。

一九九四年的四一○教改後,權力下放,家長積極進入校園;兩千年初期,台灣各縣市陸續明文規定家長會參與校園行政的權利。

都會區家長對學校的參與尤深。不少明星學區的家長具備「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位階)條件,家長學經歷優於老師是普遍現象。

一位校長無奈說,「許多高學歷父母好像認為,只要曾當過學生、念到博士,就懂教育。」

家長力量有多大,看校園「愛爸愛媽」(愛心爸爸與愛心媽媽)志工團就知道。

以往的校園只有老師與學生,現在,校園裡不但有家長會的辦公室、從早到晚還可看見愛媽們在學校各角落幫忙。

以敦化國小為例,愛媽有三百多位,比老師人數還多;家長們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還出錢聘請七位保全,上課時在校內巡守。

目前許多國中小,每班多有家長代表、家長召集人,就像另一個正式組織,協助班級、學校運作。從班遊、校遊、學校制服設計、營養午餐的監理,都由愛爸愛媽協助。

師權低落,親權高張

原本老師、行政、家長三種力量是要在教育專業、行政專業、家長愛的力量陪伴下,協助孩子健全的成長。但現在三方卻互不信任,不乏家長過度介入,凌駕學校事務。

位在中科院、中研院、台灣大學附近的國中小校長、老師,都經常抱怨這些三高的「家長很難伺候」。家長介入老師的考題、教學方式,成為老師的上級指導。

去年底,零體罰規定納入教育基本法,三讀通過。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認為,家長力量興起,動輒挑戰老師權威,不少老師為了避免麻煩,如今只教不管。

這些都促成教師的退休潮。民國九十年,公立國中小退休教師不到七千人。退休人數在九十三年達高峰,超過九千人。五年下來,已有四六七九三名國中小學教師退休。

師權的低落、親權的升高,使教育體系兩股最大的力量互不信任。

台北市民族國中校長姚榮華經常遇到父母說,「升旗是多餘的,不要去晒太陽,在教室溫書多好」;也有家長要求,校外教學時學生不得穿制服,否則要打憲法官司。

內外在競爭與不確定的環境,造就了直升機父母,而直升機父母又回過頭對教育體制加壓。這樣的惡性循環,四十六歲的台灣杜邦總裁陳榮二感受最深。

陳榮二相信行行出狀元,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秉賦;但他的小兒子在升上國一那年,曾有長達四個多月的時間,無法進教室,只要一被拖進教室就口吐白沫,臉色發白;陳榮二的妻子還因過度自責,從五十公斤瘦到三十五公斤,家庭曾陷入危機。他尋訪中西名醫,都查不出原因。他猜測可能當時兒子是不適應國中的升學壓力。

雖然小兒子在四個月抗爭後,終於回歸常軌,但他幾乎快失去兒子與妻子的痛苦,讓他見識台灣教育制度,如何創造出焦慮的親子。

「當台灣的父母和孩子真是太苦了,」這位管理七百多人的總裁談起往事,還心有餘悸。

新價值
找到屬於孩子自己的成功

直升機父母就像啟動教育食物鏈的改變,父母的觀念改變了老師的態度,老師態度影響孩子的動機。

國民教育的功能萎縮了,而家庭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了。

研究發現,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也容易養出焦躁的小孩。

美國孩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出,直升機父母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或失敗,而有過度的憂傷、哭泣,有較多負面的想法、較少的愉悅與生活滿意度。

因為直升機父母不經意會愈飛愈快速、愈管愈多,深怕一減速,就摧毀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這是一場價值之戰。直升機父母被困在一種愛的陷阱裡。誤以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掃除一切人生的障礙、幫孩子成功;其實,愛的價值是在幫助孩子找到重要價值。

「我們的痛苦源自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陳榮二認為。一旦堅信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價值,父母就能學會接受與放下。全國家長聯盟裡,所有的家長寫下他們共同的反省:

當孩子誕生時候,
我們就曾承諾要愛他一輩子,
但,我們真的這樣做了嗎?

教改十年,台灣創造了一大群「直升機父母」,在這個關鍵時刻,該是父母與社會回頭自我檢驗的時刻。 

...................................................................................................................................................
謝謝勇昌建議的文章
更謝謝蜜媽找的資料

不丹-最快樂的窮國

學校不選模範生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圖擷取自bbh》


最近碩猛流口水,猜想可能是在長牙吧
現在碩長了6顆,就是按照上面的順序發的
在bbh看到這張圖,覺得是很實用的圖
所以現在要做發牙紀錄囉

2007/2/5發現長臼齒,發的順序怪怪的,長了上齒的13號跟下齒的14號

有一些資料我要記在這邊,以後我才知道要來這邊找...私心用囉
(熟識我的人都知道,本人的記性已經逐漸逼近像60歲的歐巴桑一樣)

牙醫
北安路一段  一成美容牙醫(看小孩的牙醫,有媽媽說醫生很有耐心,小孩不會怕)

小兒科
呂怡璋小兒科   前鋒路41號 2748014(有醫德的醫生,但診所看起來很舊..= =)
吳國堯小兒科   文平路
呂品宜小兒科   崇明路415號  (要找戴醫生)
楊宏義小兒科   開元路426號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從bbh分享來的資料,我覺得很有趣
也給各位有男寶寶的ma ma分享,大家一起來思考這有趣的見解

你可能覺得男孩總是很調皮,總是給你惹麻煩。有時他還很固執,不聽你的話。其實,有些行為恰恰因為他是男孩。讓我們讀懂我們的男孩子,然後你要做到: 

※多擁抱你的男孩
誤區:剛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男孩已經開始東張西望了,但他很少專注媽媽,他大概不需要媽媽抱他。 

事實:男孩需要更多的擁抱。1歲半之前,怎麼寵愛你的兒子都是不過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時間少,看起來好像更少依賴你,而且容易被別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臉,他更喜歡看那些移動的物體。但實際上,男孩大腦成長得比女孩慢,所以他們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他的肌膚需要通過觸摸得到滿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更想讓你帶著他四處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誤區:男孩調皮搗蛋。帶他出去玩,他總是喜歡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登高、從高處往下跳。媽媽們因為擔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們的行為。  

事實:中國人傳統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靜,總是想辦法約束孩子的行動。其實,你應該時時刻刻想到,我們的小男孩是遠古時期的小獵人,他們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他們依靠運動和攀爬來健康地發育他們的大腦。媽媽爸爸們不要束縛他。你需要在不幹涉他的前提下盡量保護他的安全,並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間判斷能力。同時,鼓勵你的小獵人多參加體育運動,多在戶外奔跑活動,各種感官綜合的經驗帶給他的是更健康的發展。

※讓男孩走進集體

誤區: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出于愛護和安全考慮,很多媽媽不喜歡讓小朋友到家裏來玩,也不願意讓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實:男孩天生是群居動物,他們生性成群,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生活、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並找到自己的歸屬。如果男孩在孩提時代沒有學會處理團體中的關系,缺少團體意識,將來就不懂得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可能和別人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尋找的是能讓自己放松、能給他任務、能讓他感到自豪的集體。家長應該適當鼓勵他們參與積極競爭的活動,比如體育活動,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是誰。家長也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在有挑戰、感興趣的氛圍中學到能力、技巧和責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執

誤區:一個2歲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個高高的童話城堡。但他太小了。媽媽告訴他你現在還不能玩這個。但男孩好像沒聽見,還在看城堡。媽媽硬拉著孩子離開。 

事實: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嘗試,這是睾丸素的作用。從襁褓期開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樣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歡接受他人的幫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卻不能夠很快地接受,他還是要堅持不斷地嘗試。男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處理,比女孩子緩慢許多。這時,媽媽應該相信我們的小獵人對自己的判斷能力,並且給他足夠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他接受事實後,會自己離開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強迫他接受你對他的幫助,才會使他的人生真正有挫折感。

※知道他的聽力不如你

誤區:你說了好幾遍,他也沒聽見。你覺得他是故意的不聽你的話,所以你很生氣。
事實:他就是沒聽見。男孩的聽力不如女孩好,特別是在他們非常專注地幹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聽不到第二種聲音。這時,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這種陌生的噪音。你應該走過去、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對他溫和地講話,讓他同時有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刺激,他才會從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

※體諒男孩的特殊表達方式

誤區:對你不滿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門、砸東西、喊叫、甚至敲牆。于是你訓斥他,展開一場嗓門兒的比賽。 

事實:由於體內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憤怒,更需要發泄,侵略、冒險和競爭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體來表達他的情感的。他不會像女孩一樣,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生氣了”“我很難過”等情緒,即使表示對你的愛,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時男孩在非常高興的時候也摔東西,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這個小男子漢成長中的正常行?。2~5歲男孩會越來越多地顯露自己的個性,這時,孩子容易發火,爸爸媽媽不要壓制他的反抗,否則可能會破壞他一生的性格。你應該告訴他什?是更好的表達方式,他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時間去調整自己。同時給他發泄的機會,允許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樣東西比如沙發或者沙袋等,讓他捶打。

※給男孩優秀的男性偶像

誤區:男孩的世界裏總是有很多女人,媽媽、姥姥、奶奶、保育員、幼兒園老師等。這些女人會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他還需要什麼? 

事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男孩總是要在身邊尋找一位男性作?榜樣來效仿。在過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往往充當這個角色。如今獨生子女家庭,多數男孩缺少叔叔、舅舅這樣的男性親屬。男性榜樣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師。當男孩說“我喜歡某位男性”或“***很不錯”等話語時,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可以認同。因為男孩子已經把他作為了榜樣。

※幫助男孩表現自己的同情心

誤區:小貓咪病了,鄰家小女孩不斷地撫摸著小貓咪,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兒子卻冷眼旁觀,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實:男孩同樣有同情心,只是現實社會嚴重抑制了他們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樣用語言和傾聽來表達自己的關切,他們更注重自己能夠為對方做些什?具體的事情、給予對方切實的幫助。當你情緒不好或者身體欠佳的時候,女兒也許會陪伴著你,給你說些甜蜜的話語,兒子卻會用實際行動表達他對你的關愛。也許他會笨手笨腳地給你倒一杯水,也許他會積極地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媽媽操心。了解男孩的這一特點,也有助于我們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親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鮮花的時候,愛人卻給你買來烤鴨,也許你會少一些怨氣,多一分感激。

※幫助男孩認識他們的英雄主義

誤區:4歲的兒子做什麼事情都喜歡首當其衝。這孩子太莽撞了。 

事實:這是男孩一種本能的反應。男孩通過“自我犧牲”來發現“我是誰”和自己的“個人力量”。他們在共同奮鬥中和諧友誼,可以?了理想獻身。所以家長要告訴他們冒險和使命的衡量標准,並給他們安排一些諸如“倒垃圾”的小任務,告訴他這些小任務也可以讓家人很舒服。衣食無憂、萬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學到很少的冒險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勵男孩去發現自我價值並實現它。在鼓勵中,告訴他最有意義的是實現價值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教男孩學會自律

誤區:鄰家小妹妹剛走進房間,兒子就揮起手中的“金箍棒”打過去。不懂禮貌的孩子應該狠狠教訓他。 

事實:男孩有很強的進攻性,父母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懂得自己的價值,了解一種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我們可以通過教男孩懂得價值觀、道德觀實現他的自律。電視節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訴他什麼行為是好的。

mika2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